新闻动态
《新闻与传播评论》获评“湖北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
珞珈问道 | 章戈浩:生成媒介,器官投射与技术想象
学术信息 | 中心举办第三届“中国传播创新研究工作坊”
战疫记者谈话录 | 杨程晨:疫情报道中的专业主义和人文关怀
学术信息 | 中心举办《跨文化传播研究》集刊发布与学术讨论会
2020中国传播创新 · 疫情报道的专业主义和人文关怀
战疫谈话录 | 范俭:特殊历史时期需要纪录片的独特表达
战疫记者谈话录 | 谭海燕: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云端对话 | 顾彬:了解与理解:如何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传播
珞珈问道 | 陈昌凤:信息传播的个人化与价值风险
成果速递 | 论智能媒体的演进逻辑及未来发展 ——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视角
跨文化传播研究 | 跨文化传播研究小组:2018年跨文化传播事件评析
跨文化传播研究 | 陈龄慧:跨文化的民心相通:新闻传播者的文化厚描观
学术信息 | 2020年智能媒体发展高端论坛圆满落幕
珞珈问道 | 张力奋:英国的新闻思想与传统
跨文化传播研究丨雅各比:中国与东南亚:“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传播研究 | 哈林德奈斯:全球南方的迁移和扎根:种族、发声和传播的能见度
跨文化传播研究 | 于格·欧梯也:跨国公司的跨文化挑战
成果速递 | 智能化背景下“中国故事”叙事模式创新研究
传播创新蓝皮书 | 看点:2019年数据保护制度创新报告
跨文化传播研究 | 克利福德? 克里斯琴斯:多元主义与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研究 | 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域
传播创新蓝皮书 | 看点:2019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
成果速递 | 如何通向理解?柏拉图的困境与马克思的出路——从批判《对空言说》谈起
成果速递 | 微博“热搜”的把关标准考察
战疫记者谈话录 | 田巧萍:专业的力量:疫情报道中的科学与常识
学术信息 | 武汉大学举办第二届“智能营销传播”学术工作坊
成果速递 | 假新闻的类型学、病因学及事实核查
学术信息 | 业界与学界共话:中国传播创新实践与研究的新思维新路径
传播创新蓝皮书 | 手机在农村留守儿童家教中的作用研究——基于武陵山片区的调查
more..网站访问量
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 新闻与传播评论
原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创办日期:1930年(2018年改为现刊名)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
刊期: 双月刊
电话: 027-68754345
Email:xwycbpl@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 CN 42-1900/G2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5443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纪律形成研究
赵建国;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党委及其负责人不可随便发表意见,并先后两次发表“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指示,规定对外宣传必须事前请示,服从“党的政策与中央决定”,并由宣传部领导“一切对外宣传工作”。这是至为重要的宣传纪律,有助于统一全党思想、政治和组织,并在宣传战中战胜敌人,为赢得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不断强化宣传统一性,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工作呈现鲜明的纪律化、规范化和组织化特色,为宣传制度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策略性叙事视域下全球气候传播的“南方转向”
史安斌;唐婧溦;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全球南方的气候传播日益展现出撬动欧美主导性叙事的潜力。从气候新闻的“南方转向”现象出发,根据策略性叙事的体系叙事、政策叙事、身份叙事三大理论维度,结合内容分析与LDA主题模型方法,可探究全球南方气候报道的创新叙事实践。研究发现,体系叙事上,全球南方通过“原住民”叙事与“气候正义”叙事重塑国际气候治理体系的主体构成与权力结构;政策叙事上,采用“多维关联”叙事与“解困方案”叙事阐释气候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身份叙事上,以“南南合作”与“南北联动”叙事推动建立气候传播共同体,促进多元主体协作。全球南方的策略性叙事实践形成了“认知—实践—价值”三位一体的叙事闭环,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传播提供启示。中国应借此机遇强化“南南合作”,通过节点化传播、叙事策略共享与传播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构建气候自主叙事体系与全球传播新秩序。
主体性构建与异质性转移:残障者短视频实践路径及其内在逻辑研究
沈霄;郭沛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当前,残障者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探索残障者数字媒介的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陕西省西安市某残障者短视频培训基地的12位残障者与2位短视频授课教师为访谈对象,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残障者短视频的实践路径并分析其内在逻辑。研究表明,残障者短视频实践路径分为接入、联结、输出三个层次,在接入层实现以数字技术为媒介基础的线上自我认同与形象再现,在联结层构建以相似遭遇为情感映射的社交网络,在输出层获得以现实需求为正向反馈的媒介回报,其中蕴含着残障群体的主体性构建路径。残障行动者在问题化、利益相关化、招募与动员的转译过程中异质性要素发生了转移,进而推动该行动者网络进行动态化升级。
幻想何以启迪现实:基于科幻电影的幻想媒介考察
李鑫斓;许丽霞;周韧;科幻电影中出现了诸多充满幻想性的非现实媒介,媒介考古学将这类媒介称为“幻想媒介”。已有研究大多延续齐林斯基的研究路径,从幻想与现实的距离的角度归纳幻想媒介的类型。但幻想媒介考古学并非强调媒介物质性,而是重视技术想象和话语实践,目的是对媒介现实世界有所启发。因此,有必要跳脱出前人视角,从媒介、技术与人、社会之间的共生关系视角对幻想媒介进行归纳与分析。通过对科幻电影中的幻想媒介进行收集与归纳,可以将常见的幻想媒介分为奇观媒介、与他者交流的媒介、跨越时空的媒介、离身媒介、具身媒介以及丰裕媒介。幻想媒介并非纯粹的想象,而是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媒介。作为与旧媒介、新媒介同等重要的第三种媒介类型,幻想媒介参与媒介之间的相互再媒介化关系。幻想媒介穿梭于过去与未来之间,将不同时间维度的既有媒介与媒介欲望相捏合,构筑不断交替、反复与融合的非线性媒介发展观。幻想媒介揭示了以往作为延伸的媒介观的不足,在想象与真实的互动之中,人、媒介与社会互为延伸,相互融合,走向共同发展的深度媒介化社会。
传播修辞学的嵌入:修辞作为风险本体的生成装置——以缅北诈骗的媒介报道为研究样本
姜洪伟;袁梦;风险如何在传播中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传播修辞学如何从传统的“话语分析工具”转变为“风险生产过程的理论透镜”。基于本体主义视角重新界定“风险本体”即传播中动态生成的“风险状态”,可将传播修辞学“四大问题域”作为理论框架,以缅北诈骗报道为样本,分析修辞如何从编码工具演变为风险本体的生产装置。基于不同修辞动机生成“可见的普遍风险”,修辞情景和语法共构“风险切身感知”,修辞批评勾连深层社会危机,建构“风险认知”的闭环,推动风险状态经历“脱域化—情感化—社会化”的演变路径。具体而言,系统化的主题嵌套构建了自我强化的风险认知网络,语言功能的协同激活形成完整的意义闭环,隐喻系统的自反演化催生了次级风险。三者共同作用,使风险超越具体经验,成为可讨论、可感知、可共鸣的社会危机,修辞由此成为风险现实的认知基础设施。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表情包的情感动员——以“帝吧出征FB”为例
谷学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人们所使用的表情包不仅能够帮助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还能传播群体情感、反映社会现实。表情包以视觉符号再现各种表情、动作及姿态,直击人的视觉感官,激发人的情感反应,唤起个体情绪,集聚集体情感。研究认为表情包虽然是一种非语言符号,但它在网络动员中可以通过生产替身来代替人的真实肉身实现身体的虚拟在场。人的主体也就脱离肉体进入表情包生产的替身中,同其他群体进行身体互动、感知在场的环境和氛围,分享各自的情感体验并进行情感互动与情感共享,满足了群体互动仪式开展的相关要素。表情包的本质功能为情感表达,因此在互动仪式中网络表情包能够进行群体的情感动员。表情包唤起的情感正义的动力机制为情感动员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能量,并通过情绪感染与情感展演等策略使群体成员达到情感共鸣、情感共振、情感愉悦的效果;表情包塑造的情感共同体能够维系群体的情感纽带、促进群体团结,最后建构出情感记忆以存储仪式的情感能量,成为群体的象征物并不断进行自我进化,以此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语图论:语图互文与视觉修辞分析
刘涛;视觉论证理论的兴起,确认了图像具有和文字同等重要的修辞功能。在语言和图像构成的图文关系中,视觉修辞分析的关键是揭示语图之间的论证结构及其修辞实践。语言和图形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心理认知机制,双重编码理论(DCT)有助于相对清晰地把握认识过程的信息加工机制。可以从哲学逻辑和语图关系两个维度来把握视觉修辞的"语图论"。哲学逻辑上,西方哲学思潮的演变,体现为语言和图像的哲学关系思辨:从柏拉图到利奥塔,图像与感觉主义立场逐渐从语言所设定的"牢笼"中挣脱出来。语图关系上,语言和图像的论证结构主要体现为两种基本的互文叙事,分别是统摄叙事与对话叙事。统摄叙事指向语言主导下的释义结构,这是古典主义叙事的基本风格;对话叙事则体现为语言和图像之间的对话主义关系,其文化后果往往是现代主义的或后现代主义的。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肖珺;随着新技术条件下人类交往方式的转变,话语及其变迁成为新媒体跨文化传播需要面对的问题。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把文字语言与图像、声音等非语言符号结合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各类符号所组成的表义系统和话语意义,以更好地解释人类传播中交际和互动的话语分析方法。多模态话语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图表和色彩等,涵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几大感官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网络直播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及主观幸福感——基于期望确认模型及准社会关系的理论视角
马志浩;葛进平;周翔;目前,网络直播及短视频平台的受众巨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线娱乐产业由受到冲击转向主动接纳并逐渐趋于稳定,由此产生以网红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群体及污名化社会现象。但是,现阶段对网络直播用户的研究尚难以回答为何网络直播用户会持续使用网络直播,用户如何通过观看网络直播来获得心理收益?研究通过探索性的调查来考察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网络直播平台的因素。以期望确认模型为理论框架,将准社会关系及主观幸福感作为扩展变量纳入理论框架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用户对网络直播平台的持续使用行为与其持续使用意愿正相关;满意度受准社会关系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愿与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直接关联;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不相关;期望确认同时影响技术感知有用性及准社会关系,但对前者的影响更大;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无关;用户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是准社会关系,而非技术本身。现阶段人们使用网络直播平台的外部动力是便捷高效的技术,而内部动力来自直播主播的吸引。这种技术牵引下的传播社会现象映射的是现阶段互联网社交生态的变迁。
电商直播互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刘艺琴;张梓宁;近年来我国电商直播行业快速发展,成为新型消费方式。研究基于SOR理论,分析消费者由外部刺激导致内在状态发生变化,进而产生行为反应的新型直播购物模式,构建“互动质量—情感能量—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购买意愿模型,探究新型消费场景下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路径和因素。研究发现:增强电商主播的互动质量,强化直播间观众的互助质量,能有效促进直播间观众正向情感能量的沉淀和积累。基于以上发现,研究提出提升主播的专业化素养,激发观众参与意愿,构建紧密粉丝群体,以功能升级优化平台消费体验等管理和营销建议,以期对电商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网络直播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及主观幸福感——基于期望确认模型及准社会关系的理论视角
马志浩;葛进平;周翔;目前,网络直播及短视频平台的受众巨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线娱乐产业由受到冲击转向主动接纳并逐渐趋于稳定,由此产生以网红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群体及污名化社会现象。但是,现阶段对网络直播用户的研究尚难以回答为何网络直播用户会持续使用网络直播,用户如何通过观看网络直播来获得心理收益?研究通过探索性的调查来考察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网络直播平台的因素。以期望确认模型为理论框架,将准社会关系及主观幸福感作为扩展变量纳入理论框架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用户对网络直播平台的持续使用行为与其持续使用意愿正相关;满意度受准社会关系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愿与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直接关联;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不相关;期望确认同时影响技术感知有用性及准社会关系,但对前者的影响更大;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无关;用户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是准社会关系,而非技术本身。现阶段人们使用网络直播平台的外部动力是便捷高效的技术,而内部动力来自直播主播的吸引。这种技术牵引下的传播社会现象映射的是现阶段互联网社交生态的变迁。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肖珺;随着新技术条件下人类交往方式的转变,话语及其变迁成为新媒体跨文化传播需要面对的问题。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把文字语言与图像、声音等非语言符号结合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各类符号所组成的表义系统和话语意义,以更好地解释人类传播中交际和互动的话语分析方法。多模态话语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图表和色彩等,涵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几大感官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短视频弹幕互动研究——以Bilibili情侣类视频为例
汪雅倩;荣懋丹;移动视频社交时代,各类短视频平台涌现了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微名人”,新型互动文化随之产生。为了挖掘其特征属性,聚焦情侣视频博主及CP文化,以B站为例,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探讨情侣博主的内容特征及其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模式。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后发现:情侣博主的视频以情境互动类为主,视频主题倾向于搞怪、整蛊,视频基调突出较强的情绪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法挖掘弹幕类型、关键词等,并最终建立短视频平台情侣博主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仪式链模型。基于综合研究方法,勾勒出短视频情侣博主与用户之间从启动到结果的完整互动仪式图景,揭示了互动仪式要素从“身体共同在场”到虚拟共同在场的转变,突出了虚拟场景和情感能量在移动视频社交时代的重要意义。
中国形象的“他塑”:“洋网红”对海外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基于You Tube视频受众评论的分析
赵永华;廖婧;窦书棋;“洋网红”在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现象日益引起关注,他们具备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间性”,被认为是中国形象“他塑”的组成部分,能够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洋网红”主要使用YouTube平台发布视频,受众观看视频后的评论则直接反映“洋网红”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通过对视频内容和受众评论的分析,发现“洋网红”视频使受众在认知层面产生符号的交融,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东方主义,改善海外受众对华的刻板印象;在情感层面,对于与社会问题、时事相关的视频,受众容易对视频内容和制作动机产生“对抗式解读”,而对于语言搞笑类、美食文化类视频,受众则基于共通情感实现对话;观看视频后,受众在评论区联结成基于“趣缘”的“微社群”,在互动中对视频内容进行延展,产生了学习中文或游览中国等线下行动意向。作为跨文化的讲述者,“洋网红”拥有双重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具有较为显著且区别于中国本土传播者的优势,可以弱化信息生产者和接收者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错位,有效帮助海外受众降低文化折扣、消除认知偏差和误解,对中国形象建构有着较好的“他塑”作用。但与此同时,“洋网红”的特殊身份也具有一定风险,因而需要对其生产的内容进行适度引导和把关。
通知公告
学术信息 | 第三届“中国传播创新研究工作坊”议程
学术信息 |《跨文化传播研究》集刊发布与学术讨论会
学术快讯 | 第67期“珞珈问道·中国传播创新论坛系列讲座”
学术快讯 | 第67期“珞珈问道·中国传播创新论坛系列讲座”
2020中国传播创新 · 关于新冠疫情的纪录片创作
2020中国传播创新 · 战疫记者谭海燕谈生命的价值
学术信息|第三届“中国传播创新研究工作坊”征稿启事
中国传播创新论坛 · 云端对话 第5场
学术快讯 | 第66期“珞珈问道·中国传播创新论坛系列讲座”
学术信息 | 2020年智能媒体发展高端论坛
学术快讯 | 第65期“珞珈问道·中国传播创新论坛系列讲座”
2020中国传播创新 · 战疫记者谈话录
第二届“智能营销传播”学术工作坊(2020)· 会议议程
2020中国传播创新论坛 · 会议议程
珞珈问道 | 程曼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行走与思考
珞珈问道 | 赵雅丽:华人传播研究的想象与可能方向——一个“意义科学”的观点
珞珈问道 |do you trust what you like?Fake news in a world of Never-Ending information flow
珞珈问道 | 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
学术快讯 | 第57期“珞珈问道·中国传播创新论坛系列讲座”
珞珈问道 | 文化观的转向:从本质主义到非本质主义
学术快讯 | 第54期“珞珈问道·中国传播创新论坛系列讲座”
“智能营销传播”学术工作坊(2019)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年招聘公告
《新闻与传播评论》声明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年招聘公告
《新闻与传播评论》期刊建设座谈会通知
第二届中国传播创新论坛即将在武汉大学召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