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纪律形成研究

    赵建国;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党委及其负责人不可随便发表意见,并先后两次发表“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指示,规定对外宣传必须事前请示,服从“党的政策与中央决定”,并由宣传部领导“一切对外宣传工作”。这是至为重要的宣传纪律,有助于统一全党思想、政治和组织,并在宣传战中战胜敌人,为赢得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不断强化宣传统一性,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工作呈现鲜明的纪律化、规范化和组织化特色,为宣传制度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2025年05期 v.78;No.400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媒介化社会

  • 策略性叙事视域下全球气候传播的“南方转向”

    史安斌;唐婧溦;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全球南方的气候传播日益展现出撬动欧美主导性叙事的潜力。从气候新闻的“南方转向”现象出发,根据策略性叙事的体系叙事、政策叙事、身份叙事三大理论维度,结合内容分析与LDA主题模型方法,可探究全球南方气候报道的创新叙事实践。研究发现,体系叙事上,全球南方通过“原住民”叙事与“气候正义”叙事重塑国际气候治理体系的主体构成与权力结构;政策叙事上,采用“多维关联”叙事与“解困方案”叙事阐释气候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身份叙事上,以“南南合作”与“南北联动”叙事推动建立气候传播共同体,促进多元主体协作。全球南方的策略性叙事实践形成了“认知—实践—价值”三位一体的叙事闭环,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传播提供启示。中国应借此机遇强化“南南合作”,通过节点化传播、叙事策略共享与传播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构建气候自主叙事体系与全球传播新秩序。

    2025年05期 v.78;No.400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主体性构建与异质性转移:残障者短视频实践路径及其内在逻辑研究

    沈霄;郭沛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当前,残障者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探索残障者数字媒介的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陕西省西安市某残障者短视频培训基地的12位残障者与2位短视频授课教师为访谈对象,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残障者短视频的实践路径并分析其内在逻辑。研究表明,残障者短视频实践路径分为接入、联结、输出三个层次,在接入层实现以数字技术为媒介基础的线上自我认同与形象再现,在联结层构建以相似遭遇为情感映射的社交网络,在输出层获得以现实需求为正向反馈的媒介回报,其中蕴含着残障群体的主体性构建路径。残障行动者在问题化、利益相关化、招募与动员的转译过程中异质性要素发生了转移,进而推动该行动者网络进行动态化升级。

    2025年05期 v.78;No.400 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幻想何以启迪现实:基于科幻电影的幻想媒介考察

    李鑫斓;许丽霞;周韧;

    科幻电影中出现了诸多充满幻想性的非现实媒介,媒介考古学将这类媒介称为“幻想媒介”。已有研究大多延续齐林斯基的研究路径,从幻想与现实的距离的角度归纳幻想媒介的类型。但幻想媒介考古学并非强调媒介物质性,而是重视技术想象和话语实践,目的是对媒介现实世界有所启发。因此,有必要跳脱出前人视角,从媒介、技术与人、社会之间的共生关系视角对幻想媒介进行归纳与分析。通过对科幻电影中的幻想媒介进行收集与归纳,可以将常见的幻想媒介分为奇观媒介、与他者交流的媒介、跨越时空的媒介、离身媒介、具身媒介以及丰裕媒介。幻想媒介并非纯粹的想象,而是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媒介。作为与旧媒介、新媒介同等重要的第三种媒介类型,幻想媒介参与媒介之间的相互再媒介化关系。幻想媒介穿梭于过去与未来之间,将不同时间维度的既有媒介与媒介欲望相捏合,构筑不断交替、反复与融合的非线性媒介发展观。幻想媒介揭示了以往作为延伸的媒介观的不足,在想象与真实的互动之中,人、媒介与社会互为延伸,相互融合,走向共同发展的深度媒介化社会。

    2025年05期 v.78;No.400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新闻传播学

  • 传播修辞学的嵌入:修辞作为风险本体的生成装置——以缅北诈骗的媒介报道为研究样本

    姜洪伟;袁梦;

    风险如何在传播中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传播修辞学如何从传统的“话语分析工具”转变为“风险生产过程的理论透镜”。基于本体主义视角重新界定“风险本体”即传播中动态生成的“风险状态”,可将传播修辞学“四大问题域”作为理论框架,以缅北诈骗报道为样本,分析修辞如何从编码工具演变为风险本体的生产装置。基于不同修辞动机生成“可见的普遍风险”,修辞情景和语法共构“风险切身感知”,修辞批评勾连深层社会危机,建构“风险认知”的闭环,推动风险状态经历“脱域化—情感化—社会化”的演变路径。具体而言,系统化的主题嵌套构建了自我强化的风险认知网络,语言功能的协同激活形成完整的意义闭环,隐喻系统的自反演化催生了次级风险。三者共同作用,使风险超越具体经验,成为可讨论、可感知、可共鸣的社会危机,修辞由此成为风险现实的认知基础设施。

    2025年05期 v.78;No.400 5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媒介化理论核心概念“互型”的生成逻辑及其困境

    王豪;

    媒介化理论长期被视为对当代媒介现实极具阐释力的理论并在中国传播学界备受关注。以库尔德利和赫普的媒介化理论为切入点,聚焦其核心概念“互型”的生成逻辑及其理论局限,可回应国内研究对该理论及概念积极肯定的背后,因批判性反思与系统性考察不足所忽视的理论增益有限的问题。研究发现,互型的理论预设虽通过对相关性框架、行动者群组、交往实践等维度的补充,试图恰切而全面地阐发当今人与媒介紧密依存的社会现实和转型逻辑,但这一分析工具底层概念边界与区辨力的混沌、对多对紧张关系与博弈机制的悬置,及对媒介环境与其间特异性的简化,导致共时性考察的失焦乏力与历时性研究的倒退断裂,进而使该理论原本朝向的复杂性、创新度及批判力被削弱,在实践推动层面后继疲软。当前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媒介化理论依然未解决媒介理论整体性的困境,面对其内部多重矛盾的束缚,该理论还远未成型,对其核心概念的理解及应用亟待在在地化经验研究的交互检验中调适与更新。

    2025年05期 v.78;No.400 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传播与文化_场景传播专题研究

  • 场景视域下的网络社群成员身份建构研究

    陈波;杨金泽;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网络社群已成为个体身份建构的重要场域,其作用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互动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场景理论,通过对微博和豆瓣平台上的200个帖子进行专家评分法和K-means聚类分析,发现主流网络社群可分为知识扩散型、群体聚合型、社交互动型、内容生产型和情感共鸣型五类,揭示不同网络社群场景特征对数字时代身份建构的多样化路径。研究验证了场景理论在网络社群中的适用性,并提出网络社群成员身份建构的新框架,强调话语、权力与呈现形式在社群场景身份建构中的作用,为理解网络社群中的社会互动和身份认同提供新视角。

    2025年05期 v.78;No.400 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中国城市文化场景韧性表现模式研究

    林馨雨;

    研究基于场景理论与韧性理论,通过实证分析中国31个城市2019年、2021年和2023年的文化场景,探讨其韧性表现的模式与机制,通过统计83种文化舒适物,构建含7719个数据点的场景分析矩阵。利用主成分分析与方差分析,识别出恒稳型、持续变迁型和波动回归型三种韧性表现模式:“恒稳型”是在多重外部环境变化中仍能保持相对均衡状态的文化场景内核,反映出制度性与结构性层面的持续性力量;“持续变迁型”强调场景维度在长期趋势上的单向演化,无论是逐渐衰减抑或持续累积,都体现了系统韧性在通过稳态转型而达成新平衡的过程;“波动回归型”则表现为场景在受到突发干扰后短期偏离原轨迹,但最终部分回归原有平衡点,凸显系统对扰动的非线性响应和自我修复能力。研究强调韧性在适应、转型与协商中的多维动力,系统揭示中国城市文化场景面对宏观变迁、外部冲击与内部再生产的多元化韧性路径。

    2025年05期 v.78;No.400 9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广告与媒介经济

  • 异质性品牌形象与沟通策略的匹配效应研究

    张珊;薛晋;韩溦;

    在厘清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基础上适配危机沟通策略,是缓解危机事件负面影响的关键举措。基于情境危机沟通理论和认知一致性理论,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品牌形象框架下目的地官方危机沟通策略对游客出游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危机沟通策略与目的地品牌形象存在匹配效应,当目的地是能力型品牌形象时,官方采取示强策略比示弱更能增强游客出游意愿;当目的地是温暖型品牌形象时,官方采取示弱策略比示强更能增强游客出游意愿。第二,游客宽恕中介不同品牌形象框架下危机沟通策略对游客出游意愿的匹配效应。第三,证明了危机事件的严重性调节危机沟通策略的匹配效应。当危机事件严重性低时,匹配效应消失,能力或者温暖型品牌形象的目的地采取示强或示弱策略均能较好地增强游客的出游意愿;当危机事件严重性高时,匹配效应依然存在。

    2025年05期 v.78;No.400 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表情包—广告文本一致性与广告诉求对社交媒体广告用户转发意愿的影响研究

    李晓;黄思琢;李林;

    近年来,表情包因其趣味性在社交媒体广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同于以往简单地附属在广告文本中的表情符号,现有社交媒体广告中的表情包常来自网络热梗,拥有特定的含义和丰富的背景信息,经由改编后作为独立的第二方与第一方广告文本进行互动,提升广告的趣味性,从而影响第三方用户的参与意愿。研究基于良性冲突理论,通过实验发现:表情包—广告文本一致性(态度效价一致的互动方式vs.态度效价不一致的互动方式)与广告诉求(信息vs.情感)交互影响用户的转发意愿。具体而言,信息型广告中,一致(vs.不一致)的互动方式预测了更积极的用户转发意愿;情感型广告中,不一致(vs.一致)的互动方式预测了更积极的用户转发意愿;此外,感知趣味性在互动方式与广告诉求交互影响转发意愿中起着中介作用。

    2025年05期 v.78;No.400 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数智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性发展

    吴世文;

    <正>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新闻传播学如何创新发展是学界的一道必答题。从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看,数智时代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需要处理好与技术这一“显性变量”的关系。首先,在专业发展方面,需要有效回应数智时代新闻传播学知识和技能大众化带来的转变,即在既有“知识库”已逐步普及,原有“技能包”已逐步大众化(这不失为社会进步的体现),乃至部分被机器承担的情况下,让专业进一步凸显其“专”、对应其“业”。

    2025年05期 v.78;No.40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