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植根“附近”: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践行人民性的重要理路——基于新闻室混合民族志的考查

    陈凯宁;

    在数字新闻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已成为主流媒体重要的信息、价值传播渠道及舆论引导渠道。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新闻人民性原则,探讨“附近”如何在短视频新闻中拓展和深化人民性的实践表达,以中国主流媒体N新媒体中心为田野点,采用混合民族志的方法,在4个月的观察期内,系统参与制作并分析52条短视频新闻的生产过程。研究发现:数字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传统新闻生产的专业壁垒,将大众的视觉记录转化为重要的新闻素材,提升了日常生活的可见性;以日常性和情感传播为核心特征的“附近”叙事催生了短视频“暖新闻”,在网络生态中形成了对极化表达、极化情绪的对冲;技术赋能与情感联结的双重作用创新了短视频新闻舆论引领的方式。植根“附近”是数智时代短视频新闻创新践行新闻人民性的重要理路。

    2025年04期 v.78;No.399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媒介化社会

  • 互联网群聊社交、社会信任困境与隐私焦虑——基于9575户受访者的实证研究

    司若;任一丹;

    互联网社交平台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明晰用户隐私焦虑形成机制可为社交媒体发展提供有效治理路径。以隐私焦虑为切入点,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SS)9575名公众的调查数据,使用有序Logit模型,可探究互联网群聊社交对社会公众隐私焦虑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第一,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群聊社交接入和使用频率的提高均会显著提高个人的隐私焦虑程度。第二,互联网群聊社交促成的隐私焦虑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社会信任困境密切相关。使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互联网群聊社交通过降低用户对社会公众的信任水平而加深其隐私焦虑,但法律治理感知能够显著调节互联网群聊对于用户隐私焦虑的影响。法律治理感知程度的提高,能够降低互联网群聊社交对隐私焦虑的负向影响,缓解互联网群聊社交所导致的社会信任危机。第三,互联网群聊社交对公众隐私焦虑的影响具有跨部门差异。“社会信任困境”主要发生在任职于非公共事业部门的公众之间,且法律治理感知水平在互联网群聊社交影响其隐私焦虑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2025年04期 v.78;No.399 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网络社会中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风险沟通路径研究——基于30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史金铭;

    在繁杂的网络传播环境中,突发性公共事件极易产生风险放大效应,消除不确定性、达成共识成为风险沟通的关键要义。从社会参与和话语框架两个维度出发,对30个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定性比较分析,可探讨网络社会中风险沟通共识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情感话语框架可以提升议题的可见性,多元主体参与可以提升危机中的协商效率,但是政府引导下的理性沟通仍然是应对危机的关键路径。网络社会存在四种达成沟通共识的路径模式:利益协调模式、情感动员模式、知识创新扩散模式和多元主体协商模式,这些模式对应风险社会语境中的建制性议题。在突发事件风险沟通过程中应当重申价值理性,并着力构建良好的信息秩序,以促进多元主体达成沟通共识。

    2025年04期 v.78;No.399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新闻传播学_智能传播专题研究

  • 主体性与工具性的博弈:AI时代网络文学创作者身份的重塑

    晏青;黄丝雨;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文本创作领域,尤其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开创了人智协作的新路径。在这一过程中,AI主要应用于素材准备、核心创作及情感支持等层面。然而,平台与技术的协同推进,使网络文学创作者面临身份认同的挑战。抵制AI的创作者担忧创作主体性被削弱、作品质量受损及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反映其对传统身份的固守与焦虑;接受AI的创作者则看重其提效潜力,尝试在新技术环境中调适并重构角色。创作者日益从传统写作者转向内容策划者、产品设计师等多元角色,此身份流动正是主体性与工具性博弈的体现。研究旨在探讨此博弈如何引致创作者身份的多维度重塑,为理解AI背景下数字从业者主体身份的演变提供新视角,拓展数字人文与技术伦理的研究边界。

    2025年04期 v.78;No.399 4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人工智能、人智协作模式的创造力比较研究——基于广告文案创作的双盲实验

    孙铭欣;刘荣;李育辉;

    近年来,人工智能展现出的创造力正在与人类接近,并发展出思维链、指定思维链、使用参考案例、人工优选等人机协作模式。进行人类创造力与人工智能、人智协作展现出的创造力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采用实验研究法,邀请117位专家对人类独立创作、AI独立创作、人智协同创作的广告文案进行双盲实验,并与2023年的人工智能创造力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等同工作年限”从2023年的2.47年提升至3.08年,且上限达4.9年,人工智能创造力的平均值基准和离散程度显著提升;多种人智协作方式创作的文案存在明显的定势效应,创造力平均值未进一步提升,这提示人智协作需要更为组织化的创新模式,以避免陷入平庸化的困境。

    2025年04期 v.78;No.399 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新闻传播学_性别问题专题研究

  • 家政女工职业幸福感的网络展演

    杨英新;李红艳;

    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应用推动参与式平台崛起,短视频平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短视频的去门槛化属性颇受职业群体的青睐,家政女工群体亦是如此。研究聚焦家政女工群体制作并在抖音平台传播职业主题短视频的现象,基于网络田野观察、视频文本与访谈资料展开分析,探讨家政女工如何通过自主传播实践展演职业幸福感。研究发现:在新媒介技术平台的展演中,家政女工的职业幸福感包含“胜任”,反映她们的自我效能感,由劳动技能的运用和劳动效果的验证构建起来;家政女工的职业幸福感涵盖“自豪”,反映自我和他人对其工作价值的认可度,由价值赋予、身份重塑、职业正名构建起来;家政女工的职业幸福感容纳“自主”,反映一个劳动者从事活动的心理自由感,通过主动忙碌和职业情感经营构建起来。另外,研究对短视频为家政女工提供的自我定义的职业可见性、劳动者个体对幸福的体验和追寻“可见”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讨论。

    2025年04期 v.78;No.399 6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可见与不可见:技术凝视下女性向社区平台大众化转型中的男性气质实践

    李娜;韩珊珊;

    深度媒介化时代,社区平台的行为逻辑和价值观念与公众日常生活相互嵌入,数字技术为性别议题提供了秩序协商的后现代语义场。研究使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关注女性向社区平台小红书在大众化转型的男性气质实践中,技术基础设施如何与性别秩序和权力关系耦合。研究发现,承载着平权想象的女性向社区平台,生产出支配者气质、知识专业型气质、完美男颜气质、妇女之友气质、煮夫奶爸气质等多元男性气质,这是对传统性别秩序传袭、妥协、解放、流动和协商的复杂实践,更是消费主义和技术规训共谋的性别操演。社区平台作为控制力量形成装置式技术凝视,包括算法凝视、身份凝视、符号凝视、社交凝视和区块凝视,成为技术、资本、文化、权力和角色的竞技场,并拥有赋权、联结和宰制能力。理解“技术—性别”与“性别平权”问题,要洞悉各行动者在性别秩序建构中的交互作用,以承认平台社会的多元限定和复杂实践为要。

    2025年04期 v.78;No.399 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传播与文化_文化传播专题研究

  • 评书的声音实践及媒介记忆建构

    赵寰;侯清鹏;蒋波;

    评书是我国古代优秀民间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过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背景、历史特征和媒介影响。评书传播历经跨越时空的声音实践,广播的兴起促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评书的繁荣发展,电视、数字媒介等迅速迭代带来评书样态的持续转型新变,数字智能化时代开启赛博空间听众新的评书媒介实践。作为数字化生存的“游牧式”运动主体,阅听人秉持其流动性特征,通过对各类听觉文本内容的自主性筛选和阐释,在现实空间、虚拟空间和记忆空间的多重叠加影响下穿梭行走,构筑专属的信息流、内容流,形成自己的文化身份并编织“意义之网”。而凭借演绎相同文本内容,评书实践创造的不同时空个体间的共时性经历,使得他们在相同听觉系统中相遇,在其中展开想象、沟通、连接,并利用声音与听觉形成独特的经历与体验,进而形成“听觉共同体”。人们在流动的记忆之场中,或找寻评书记忆中的“微光”,或对经典故事情景进行想象拼接、代入分享,实现实体—想象—记忆三个空间的勾连和混合,文化记忆由此以符号展演的方式建构起稳固的回忆空间,让文化的永恒内核得以留存并不断延续。

    2025年04期 v.78;No.399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先秦儒家的名声传播思想及其启示

    肖劲草;

    名声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媒介,但关于名声传播思想的研究尚不深入。儒家的名声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看待名声的观念和传播名声的方式。重访先秦儒家经典《论语》,研究发现:这一经典呈现出先秦儒家对待名声的态度,即求名有度,不好虚名,不求超凡神秘带有宗教性的名声,不把名声仅视为工具;推崇其根据更为内在的名声,如“好学之名”“怀德之名”等,对依赖血统身份等外在因素的名声相对淡薄;围绕“德”建立了“圣人”“仁人”“贤人”“君子”“小人”“佞人”“乡愿”这一阶梯式的名声谱系;重视遵从彰显政治伦理规范和秩序的礼,对维护名声的作用。从《论语》中可发掘“三合一”式的名声传播组合——“作为符号的名人+生产性文本+诠释性团体”,其在涉及文化的传播实践中经常出现。先秦儒家不将名声仅仅视为工具,而是重以实扬名、以名载德,这对理解和避免名声传播中的异化现象有一定的启示。

    2025年04期 v.78;No.399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广告与媒介经济

  • 幻想亲密与利他感召:影响者营销中的准社会互动与购买意愿形成机制研究

    陈素白;李彦兮;韦娟;

    影响者营销存在的隐性广告泛滥等问题引发用户态度两极分化,促使政策制定部门不断加强对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研究亟待聚焦影响者维系和巩固用户关系,从而提升广告的转化,为未来品牌社会化营销策略的针对性调整提供理论参考。研究以“刺激-机体-反应”模型(SOR模型)为基础,重点考察影响者个人特质、准社会互动及感知利他动机影响下的用户购买意愿形成机制。通过分析全国范围内的450份网络调查问卷发现:影响者个人特质(身体吸引力、社交吸引力、态度同质性、自我披露)均能在准社会互动的中介作用下正向影响用户的购买意愿;感知利他动机能够正向调节准社会互动与购买意愿之间的正向相关。用户与影响者之间的亲密互动以及用户对影响者营销动机的归因方式是影响用户行为转变的重要因素。

    2025年04期 v.78;No.399 11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空间智能:传播学学科创新的四大维度

    喻国明;

    <正>在人工智能与空间计算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时代,空间智能技术正以颠覆性的力量重构传播学的理论边界与实践范式。从增强现实(AR)的虚实叠加到脑机接口的神经交互,从神经辐射场(NeRF)的环境建模到预测性传播的认知协同,空间智能技术不仅革新信息传播的载体形态,更从根本上动摇传统传播学的理论根基。一、本体论重构:从符号媒介到认知接口的范式革命一是媒介本质的认知转向。

    2025年04期 v.78;No.39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